线上炒股融资平台_专业配资平台排名_专业配资网上股票
专业配资网上股票 你的位置:线上炒股融资平台_专业配资平台排名_专业配资网上股票 > 专业配资网上股票 > 股票配资限制 海上书房|韬奋故居:一张小书桌,写满一个爱国者的心愿

股票配资限制 海上书房|韬奋故居:一张小书桌,写满一个爱国者的心愿

发布日期:2024-11-03 22:17    点击次数:89

股票配资限制 海上书房|韬奋故居:一张小书桌,写满一个爱国者的心愿

首先是提高防火阻燃性能,完善了电动自行车所用非金属材料的阻燃要求,限制塑料件使用比例。

据夏某称,自己“有关系”“有路子”,不过要想办理转学需要跟他签订咨询协议,交纳咨询费用。2023年9月23日,袁先生和夏某签定了一份咨询协议,协议约定袁先生需要向夏某支付160万元的咨询费。当天袁先生通过现金支付和银行转账的方式向夏某支付了首批共计70万元的咨询费。

编者按:书房是一个人的精神乌托邦。

“澎湃新闻·海上书房”来到上海人家的书房做客。他们是学者、作家、画家、演员或是普通的爱书人。我们窥看着他们的书房,或许那是藏书万卷的,或许只是客厅一隅的数排,甚至只是床头的几本,却都散发着治愈人心灵的馨香。

走进位于上海重庆南路万宜坊54号的韬奋故居,一股温馨又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的一至二楼至今保留着邹韬奋先生及其家人当年的生活场景,一楼为天井、会客厅、厨房兼餐厅,二楼是卧室配盥洗室。天气好的时候,盖上白色花纹罩布的圆桌与沙发、冬夏两用双面坐垫的座椅、造型婀娜多姿的梳妆台……都在温柔的光线下熠熠生辉。

韬奋先生与家人1933年摄于上海万宜坊门口。 供图:上海韬奋纪念馆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从1930年至1936年,他与妻子沈粹缜、长子邹嘉骅、二子邹嘉骝、三女邹嘉骊,一家五口住在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4号。

在这栋三层法式楼房里,邹韬奋度过了他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五年: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参加民权保障同盟、翻译《革命文豪高尔基》、创办《大众生活》、担任救国会执行委员……而他与沈粹缜唯一的女儿邹嘉骊,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就在一楼前往二楼卧室的楼梯拐角处,还有一处不足7平米的“亭子间”。这里是邹韬奋的书房,放置着当年他使用过的书桌、书橱。书桌上放置着笔砚、一本《革命文豪高尔基》,一盏邓颖超送给韬奋夫人沈粹缜的鹦鹉螺台灯,书橱内则是琳琅满目的外文书籍。

今年是邹韬奋逝世80周年。澎湃新闻记者走进韬奋故居,走进韬奋先生的书房,与读者们一起回望他在这里的岁月和时光。

位于上海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3号和54号的韬奋纪念馆和韬奋故居。 摄影:李思洁

邹韬奋的书房。 供图:上海韬奋纪念馆

韬奋像,1933年3月摄于上海。 供图:上海韬奋纪念馆

一张书桌

“韬奋先生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张书桌前度过的。”

上海韬奋纪念馆副馆长张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时任《生活》周刊的主编,邹韬奋经常在那张窗边的木质小桌前处理各种刊物事务,包括给读者回信。

邹韬奋使用过的书桌。 摄影:罗昕

“《生活》周刊之所以从原来一份发行量只有2800多份的内部刊物,变成后来最高发行量达到15.5万份的大众刊物,就是与韬奋先生的办刊理念有关。”

张霞称,当时《生活》周刊的读者信箱总能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内容五花八门,包括拜托刊物编辑介绍医生、购买商品、解决生活中的小烦恼等等。“韬奋先生全都承揽下来。他一直认为,办这个刊物就是为普通公众服务的,大众有什么需要,他们都要尽力去解决。”

1930年10月,邹韬奋作为《生活》周刊的主编,为扩大服务读者,在生活周刊社成立了“书报代办部”。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邹韬奋出版《生活》周刊“紧急临时增刊”“临时特刊”,7月,又在“书报代办部”基础上成立了“生活出版合作社”,对外称“生活书店”。渐渐地,“生活书店”成为国统区内进步文化堡垒。

生活书店(上海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供图:上海韬奋纪念馆

生活书店(上海吕班路) 供图:上海韬奋纪念馆

1935年11月,邹韬奋又创办了《大众生活》并任主编,发表发刊词《我们的灯塔》。《大众生活》紧贴时代的脉搏,一创刊就受到读者热烈欢迎,销量一度增加到20万份。而邹韬奋的文章,在国统区,也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人民大众抗日救亡的道路。

“所以,尽管这个书桌看着很小,又很简陋,但小书桌上诞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在张霞看来,韬奋先生的文章总是很吸引人,他语言诙谐,注重细节,一直倡导要写妇孺都能看懂的文章。而在写针砭时弊的杂文时又是毫不留情、一针见血。“对他而言,为了国家和民族解放,许多理念可以通过文字传递,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出版家,一个爱国者的愿望。”

生活周刊社旧址(上海华龙路80号)供图:上海韬奋纪念馆

一本译作

可以看到,除了常规的纸笔,书桌上还特意放了一本《革命文豪高尔基》。

这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1932年11月,身为《生活》周刊主编的邹韬奋打算利用业余时间,编译20万字的红色书刊《革命文豪高尔基》。由于工作太过繁忙,邹韬奋只能在每天晚上家人休息后,才投入到紧张的翻译工作当中。

窗边的书桌上放了一本《革命文豪高尔基》 摄影:罗昕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邹韬奋是在“自讨苦吃”。邹韬奋却微笑着说:“人活在世上,不吃点苦,那哪成?总不能一心只想着享受吧!”

按照邹韬奋制定的计划,他打算在半年之内完成此书的翻译工作。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他强迫自己每天必须翻译2000字。有时,工作上的事情实在太多,当天根本抽不出空闲时间做“私事”,他便在第二天早早起床,将之前没完成的任务完成。看到丈夫如此辛苦,妻子沈粹缜非常心疼,让他不要如此拼命。邹韬奋则开玩笑地安慰妻子,说自己年轻力壮,哪能轻易被击垮。

为了能让读者尽早一睹为快,邹韬奋还一边翻译,一边在《生活》周刊上连载《革命文豪高尔基》。终于,到了次年4月,全书脱稿,该书一共分6编25章计20万字,比邹韬奋自己制定的时间提前一个月完成,他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鲁迅闻知他顺利完成翻译工作后,还写信给邹韬奋,称:“今天在《生活》周刊广告上,知道先生已做成《高尔基》,这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鲁迅还建议若著书能配有插图,便“更加有趣”,并愿意将自己珍藏的《高尔基画像集》奉借制版。后来,邹韬奋在出书时选用了10余幅插图,并附有《鲁迅先生志感》一文,还在编译后记中对鲁迅表示尊敬和感激。

“这本书(《革命文豪高尔基》) 出版三个月就销售一空了,之后一直再版,对中国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韬奋先生也托萧三给高尔基本人带去了这本译作,还写了一封英文信,说到自己是怎么编译的。”张霞说,“我们之所以在书桌上放这样一本书,也是希望呈现韬奋先生与高尔基先生、鲁迅先生三个伟人之间的一段佳话吧。”

韬奋先生1933年7月出国时在上海轮埠。供图:上海韬奋纪念馆

一柜“杂书”

再看书桌一旁的小书柜,它们是邹韬奋藏书的“冰山一角”。

透过橱窗,可以看到里面既有《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等文学名著,又有《写作与修辞》《词典和词汇宝库》《成语、文法与综合》等外文及工具书,还有《维多利亚女王书信集》《商船法令》《应用化学》《应用水力学手册》《肯特机械工程师手册》《户外摄影》《建筑的本质》《太空探索》《织工马南》《世界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书籍。

“从亭子间书架中摆放的书籍来看,韬奋先生涉猎广泛,除了那些如今依旧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学名著,他还关心经济学、历史、数学、建筑学等学科。书柜中的外文工具类书籍,涉及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等等,韬奋先生非常严谨,翻译时会在不同语种里相互对照,边译边学。”张霞说。

而在韬奋故居一侧的韬奋纪念馆(万宜坊53号),还展示了邹韬奋的珍贵手稿、他主编创办的《生活》《大众生活》《抗战》等创刊号、各种版本的著作等。一个多媒体数字屏还能显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文件、韬奋手迹、馆藏珍品等高清图片以及故居的数字导览。

韬奋故居一楼会客厅。 摄影:罗昕

韬奋故居二楼卧室。 摄影:罗昕

邹韬奋曾在《关于新年的梦》中写道:我们所梦想的未来中国,是个共劳共享的平等的社会。我个人的梦想就是可在无忧无虑欢欣鼓舞中尽我能力对大众作尽量的贡献。

张霞介绍,1958年,上海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3号和54号建立韬奋纪念馆和韬奋故居,馆额由沈钧儒题写。54号韬奋故居,沈粹缜亲自参与征集了大量原物,按当年原貌布置。53号辟为纪念馆陈展厅,展示韬奋的生平事迹,弘扬韬奋精神。

“韬奋先生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然后他是一个卓越的文化战士,同时他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张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韬奋故居所在地是党的诞生地,周边红色场馆众多。这附近的每条街道、每栋建筑,都有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韬奋纪念馆 摄影:李思洁股票配资限制

发布于:上海市